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法律顾问/法律常识/列表

诈骗罪的行为模式和司法实践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达到数额较大

诈骗罪的行为模式和司法实践

行为模型:

行为人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非法占有目的下的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因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司法实践:

对于诈骗罪,我国的起刑点比较低,大部分都是3000-5000元就构成犯罪,4万-5万就构成数额巨大,刑期在3年以上。40万-50万就构成数额特别巨大,刑期在10年以上。

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客观倒推主观--根据逻辑和经验法则,依据前提事实推定待证事实的过程,具有高度盖然性和可反证性。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退还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TAG标签:司法 诈骗罪 实践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