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買賣

當前位置 /首頁/房產糾紛/房屋買賣/列表

購房廣告中的陷阱有哪些

購房廣告中的陷阱有哪些

廣告已經成為人們瞭解商品的主要方式,也越來越受到商品房開發企業的青睞,但有不少開發商為了銷售自己的房屋,不惜在購房廣告中設計陷阱,而我們總被廣告的絢麗所迷惑。那麼購房廣告中的陷阱有哪些呢?請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購房廣告中的陷阱有哪些

(一)誇大專案現狀

房地產是一項高資金投入的專案,資金收回的速度對發展商的滾動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好多房地產廣告宣傳中都暗含著一點兒提前量。例如有的把正在“徵地拆遷”說成已經“三通一平”;有的把正在辦理《預售許可證》說成是已經“開盤銷售”;有的把剛剛主體完工但尚未具備居住條件的說是“現房迎客、旺地旺銷”;有的把尚有大量空置房屋的說成是“熱銷過望”、“碩果僅存”。他們用誇張的語言,同時利用樓書設計中打眼的圖文效果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購買聳動力”和“視覺衝擊力”,這樣客戶常常自投羅網。

(二)廣告語言模糊

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售房廣告常見的有七種情形:一是模糊時間。二是模糊距離。三是模糊數字。四是模糊圖片。五是模糊概念。六是模糊出處。七是模糊規定。八是模糊規劃。

(三)渲染起價低廉

現在房價有起價、均價、最高限價之分。起價說白了就是該物業內樓層、朝向等最差,從而價位也最低的那套房子的價格,地產廣告往往打出起價價格,給人一種價格低的印象。起價、均價也是房地產發展商們特別喜歡使用的概念,起價缺乏代表性、普遍性和參考價值,但其相對低的價位在廣告中卻能起到聚攏人心的效果。而“最高價”則易使人想到還有個最低價,但最低與最高除去樓層朝向原因外幾乎相差無幾。

二、購房廣告中有哪些陷阱

消費者在買房前的第一手資料往往源於廣告,而由此產生的投訴也非常驚人。為了避免以後不愉快的糾紛,列出了房地產商在廣告中常用的一些促銷技巧和手法。

(一)價格

廣告中常有為回報消費者厚愛,以優惠成本價銷售,每平方米僅售若干元這樣的廣告詞,看了讓人心動。但建築商的偷工減料,使消費者實際得到的住房與所購買期房往往不一樣。另外,室內裝修、電話線路、空調動力線、電視接收天線等房屋附屬設施都需另外計價,加上一定比例的印花稅和契稅等規定款項及電話初裝加急費、實裝煤氣材料費等不合理收費,商品房的實際價格就超過了標價。

廣告中還常說售價×元起。當打電話詢問該價格的房子時,接待小姐告訴你這個價格的房子已售罄。果真如此嗎?起價如何理解?起價一般都是銷售面積中各方面最差的單位的銷售價格。所以,凡是廣告中標明×元起價的,至少應當有此價位的房子。但大多數開發商這麼做僅僅是為了吸引更多人觀看廣告,實際該價位的房子並不存在,購房者對此應保持清醒的頭腦。

(二)地理位置

房地產廣告為了證明物業升值潛力或交通便利,往往附一個房產的地理位置圖,並在圖中說明交通便捷,直通繁華市區,乘車僅需若干分鐘(或距市中心×公里),給人的感覺是近在咫尺。事實上,這裡的車程要麼少報,要麼指的是在汽車暢通無阻狀況下的直線距離。

(三)環境

有些小區號稱花園,但綠化面積極小一塊,根本無法稱之為花園,有些稱綠化面積佔××%,但實際交付使用時並沒有達到該綠化比例。

(四)現場實景圖片和戶型設計漂亮的模型場景,也是房地產廣告中常見的部分,並且總是顯得很誘人。但是購房者尤其是按揭期房購買者卻總在入住時發現,現實與圖紙並非一回事。所以要給購房者提個醒,別以為付款之後就萬事大吉,一定能住進這童話世界裡,因為開發商在長達1-3年甚至更長的開發期間裡,少不了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各種設計變更,到入住時,漂亮的模型已變了樣。

(五)投資商、發展商、代理商、物業管理

買房時是與房產代理商打交道,籤合同的物件是住房發展商,投資商只是住房的投資者,很多購房者對此往往混淆不清。

房地產銷售代理在我國尚屬新鮮事物,相應的法規政策還不完善,加上在房產交易中代理商的活動具有短期行為特徵(購房人認購房產,簽定認購書,代理商的任務即可完成),很容易造成代理商為追求高銷售額在廣告上誇大其詞,購房者不慎上當後,難免要追究責任,甚至打官司。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購房很難清楚找誰論理,應該說,發展商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有的廣告作最後把關,解決的過程只涉及購買者和發展商。發展商是專案的最終責任者,消費者一定要清楚最後籤合同付款的物件是發展商而非其他部門。

物業管理同代理商一樣是受發展商委託進行管理的部門,其好壞直接關係購房者未來的居住質量。如果廣告中對××物業公司管理作了專門說明,那麼尚屬正規,但大多數不會作此說明。

現在房地產企業為了宣傳自己公司開發的樓盤不惜設計陷阱迷惑購房者。作為購房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般不要輕易相信開發商的廣告宣傳,或者瞭解一下購房廣告的常見陷阱,想要買房的話,最好親自到樓盤所在地去檢視。

TAG標籤:陷阱 廣告 購房 #